大明是以文官统率军队,在场的人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可同样的,也不是对陈清扬多放心。此人进入朝廷任职才半年,从来没有打过仗带过兵,辽东那些骄兵悍将他能管得了吗?

    还有,那些战场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都对皇太极的清军束手无策,他有能有什么办法破解危局,辽东最后一道屏障事关大明的安危,岂是儿戏?

    范复粹说道:“高公公,陈清扬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因为出身于商人世家,所以特别善于理财,在市舶司的成绩我们都是有目共睹,大明库房也因为他的举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后海外贸易的收税将会成为朝廷的最大财源,就是成为阁员也有这个资格。只是他全无带兵的经验,万岁爷派他去执掌辽东,我认为并不妥当。”

    姚明恭说道:“我赞同范阁老的意见,战场的决定因素是领军的将领,洪承畴带兵经验丰富,崇祯十二年在围剿李自成叛军的时候功勋卓著,我认为由他执掌辽东并无不妥。”

    其余的阁员也纷纷发表意见,就是不同意陈清扬到辽东掌兵权,高时明心里暗暗冷笑,表面上却一本正经全神贯注的听着。这些内阁成员都是些求安逸的老家伙,只要洪承畴能够守住锦洲城,那就是最大的胜利,至于主动出击,那想都没有想过!

    塔山城、杏山城、松山城和锦洲城互为犄角,防线看似固若金汤,皇太极不会轻易攻破,岂不知此次人家改变了打法,居然在义州筑城准备长期作战,伺机切断守军的粮道,这样一来,锦洲城能不能守得住,瞎子也能看得到。

    宫女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银耳燕窝羹,每个人一小碗,大家匆匆忙忙的喝完了,宫女收走了碗勺,就在这时,外面的太监喊道:“万岁爷驾临御书房!”在场的人全都跪倒在地,崇祯皇帝满面笑容的走了进来,走到龙书案后面落座,说道:“诸位爱卿平身入座!”“谢万岁爷!”一群人按照级别资历坐在了锦墩上,等候天子开口问话。

    可朱由检一点也不着急,随手拿起一份奏章看了起来,他不做声,别人也就不敢乱说话,你的事情再着急,能比得上和皇帝谈话更要紧吗?大约半个时辰左右,外面有太监进来禀报说道:“万岁爷,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和安远驿市舶司提举陈清扬两位大人在外面候旨。”朱由检精神一振,说道:“快宣!”

    在座的人除了高时明和王承恩,都是第一次见陈清扬,不由得一起转头看着门口,想见识一下这个把市舶司搞得风生水起,得到万岁爷赏识,以诗词名动江南的文坛大师,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是皇帝召见奏对,不是在朝堂,所以俞燕飞穿的是大红官袍常服,胸口有一块孔雀图案的补子,这是三品文官的标志。

    进门之后撩衣跪倒,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拜指的是跪倒的时候,俯身头部到撑地的手不接触地面,叩首三次就是额头接触地面三次,行完礼,俞燕飞低头说道:“臣金陵户部右侍郎、金陵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安远驿市舶司提举陈清扬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由检温和的笑着说道:“陈爱卿平身,看座!坐到朕的前面来!”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到现在崇祯十三年,刚好三十岁的年纪,长得眉目清秀温文尔雅,只是脸色有些不健康的苍白,估计是长期熬夜所致,这是大明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的第三位勤奋皇帝。

    等俞燕飞谢座之后,朱由检说道:“此次专门从寕波府把陈爱卿召来,是想让你为在座的诸位大臣讲解一下辽东战局,朕和你君臣之间通信频繁,对你的见识知之甚详,但内阁、司礼监、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却从来没有听过如此精彩的分析,不要有什么顾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俞燕飞慌忙说道:“感谢万岁爷的厚爱,臣带来了一些东西,是锦衣卫密探近十年来发回的情报,还辽东的地图和分析图,就放在门外由锦衣卫看守,请万岁爷允许,把这些东西拿进来,用事实说话想必层次条理更加清晰一些。”崇祯皇帝当即对骆养性说道:“骆养性,你出去命人把东西呈上来。”

    骆养性领旨出去不一会,就带着一个锦衣卫抱着一个黄布包袱走了进来,毕恭毕敬的放到崇祯皇帝的龙书案上。俞燕飞等到锦衣卫退下,站起来走到龙书案前,躬身说道:“恕臣冒犯之罪!”等到崇祯皇帝点头许可,他才把包袱打开,里面是几卷地图和厚厚的一摞纸片,按照分类的数量合订在一起,标注的非常清晰。

    俞燕飞拿起第一本说道:“万岁爷,这是大清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和所有大臣的资料,辽东战局的判断和分析,和这些人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首先臣要说一说现在所谓的大清伪皇帝皇太极,他是**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万历二十年,母亲是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在万历四十四年被封为四贝勒。顺便说一下,大贝勒叫做代善,二贝勒叫做阿敏,是**哈赤弟弟的儿子,三贝勒莽古尔泰。”

    “皇太极在大明天启六年,因为代善的支持,坐上了后金伪皇帝的宝座,于崇祯九年改国号为大清,最为关键的是,到现在为止,他扫清了和大明开战的最后两个障碍,一个是蒙古部落,一个是朝鲜,所以他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来攻击锦洲防线。诸位大人都知道,这条防线是我大明最后的一道屏障,关系到京师的安危。”

    “塔山城、杏山城、松山城和锦洲城互为犄角,原本是个非常高明的策略,皇太极的兵力据情报说,只有不到十万人,而且还要留一部分在盛京防守,所以可用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同时攻击四个城池的地步。朝廷在辽东军力强盛,短时间内就可以聚集到十五万人,几乎是对方人数的两倍以上。”

    “占据这样的优势原本该安枕无忧,依仗着城坚炮利,皇太极是不可能打下锦洲城的,作为关外的要塞,城里有几个月的屯粮,清军远来作战,光是后勤补给就是个大问题,但事实是这样吗,如果有人这么想,那就犯了大错误!我们的军队多但是分散,对方数量少却可以集中,为了解决长期作战的困难,皇太极先攻下了义州,然后就地筑城,这是要干什么,是要囤积粮食做大战前的准备!”

    “根据我的判断,皇太极此次不是要强攻锦洲城,而是要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何为围点打援?就是先把锦洲城困住,然后调集精兵强将打击朝廷的援军。恕臣斗胆妄言,锦洲城总兵祖大寿虽然作战悍勇,却并非最佳人选。”

    “从皇太极在义州筑城就能看出来,他只会防不会进攻,任由对方把军队部署在锦洲城的咽喉部位,一旦清军攻城,他必然要向朝廷告急,唯一的选择就是由洪承畴率领各部紧急驰援锦洲城,正好中了皇太极的圈套”

章节目录

明末大导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深蓝的国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深蓝的国度并收藏明末大导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