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午,头顶的太阳烧的正烈,耀目的光亮刺的人眼睛疼。约莫是这林子已经偏僻到鸟都不屑于来拉屎,大中午的,林子里半点风声都没有。

    好不容易把小孩拖到了岸上,应该得救了。

    采访的稿件还没弄完,可别给我沾湿了。

    沈游头昏脑胀,试图睁开眼帘,偏偏老觉得有东西压着自己。

    什么东西?怎么这么重?

    沈游艰难的撑开眼皮,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女人狰狞的面貌。

    遍布血迹的脸,凌乱的头发。对方的脸正对着沈游,两只眼珠子直勾勾的盯着她。

    沈游的牙齿抖得咯咯作响,身体不由自主的开始颤抖。

    她几乎条件反射的试图从地上跳起来,随即左肩传来一阵剧痛,才发现左肩钉着一只漆黑的铁箭。鼻尖传来浓烈的血腥气。

    沈游艰难的转动脑袋,才发现,身边仿佛都是尸体。

    推开身上的那具女尸,沈游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放眼望去,地上堆满了尸体,男的女的,甚至还有小孩,服饰各不相同。旁边还有死马、破碎的马车。

    几十具尸体横陈于此,鲜红的血液几乎染红了土地,地上还残留着断掉的箭矢、刀枪之类的。值此情形,宛如人间炼狱。

    沈游整个人都懵了,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来这里?

    左肩上的伤口越来越痛,以这个失血量计算,她极有可能由于大量失血引发休克。

    必须要赶快止血。沈游放眼望去,这地方不是什么老林子,并没有什么参天的古木,树木看上去也就四五米高,紧贴着树木生长的是些低矮灌木和杂草。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里应当有……

    果然是地榆。

    地榆生长分布范围格外广泛,对于环境没什么要求。基本属于随处可见,并且异常好养活的物种。

    最重要的是,地榆具有一定的止血功效。

    沈游用尚且能动的右手挖出了地榆根,利用地上的箭矢捣烂地榆根,用衣服过滤,喝掉了汁水,再把捣烂的地榆根小心翼翼的敷在左肩伤口周围。

    箭矢尚未拔出,但如果沈游拔箭,伤口血液一旦喷涌而出,她的小命可就真交代在这里了。

    更别提她尚且不知道箭矢的制式,万一箭尖有倒勾,拔出的时候她只怕连肉都要被刮掉两块。

    没有专业的医生在这里,沈游根本不敢拔箭。

    她坐下来,抬头看了看太阳,按照太阳的轨迹计算,现在应当是中午一点左右,正是太阳比较烈的时候。

    沈游被晒得头昏眼花,好不容易寻了个僻静的地方先坐着,等着血慢慢的止住。

    背靠着树,沈游才有功夫打量自己。

    她先是看了看自己的手。却惊悚的发现,这双手洁白无瑕,虎口处有一颗小痣。

    这不是她的手!

    沈游只觉得胸口血气翻涌。明明阳光灼热的很,她却打了个寒颤,只觉得后脊背汗毛倒耸。

    眼前这一片场景又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她既不是拍戏的演员,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能让人布置出这样的场景只为了戏耍她。

    血腥气愈发的浓烈,沈游终于忍不住弯腰呕吐。

    然而事实上,她干呕了一阵却什么都没呕出来。

    沈游倚靠着树,等到身体有了一点力气,又跌跌撞撞地爬起来开始翻尸体找线索。

    地上的尸体明显呈现出三类,一类是衣着制式尽数相同,还穿着些铠甲,应当是军队或者是私兵。一类是衣着华贵的女眷和小孩子们。最后一类穿着麻衣,铠甲破破烂烂,居然还有一个人穿着虎皮。

    这一类应该是类似于土匪之类的。

    按照现场的状况来看,应当是士兵在保护女眷和小孩,土匪明显在追杀对方。

    奇怪的是,沈游细细翻查了这些土匪的衣物,发现他们破烂的外衣里面穿着和士兵们一样的里衣。就是不知道是另一方士兵扮演的土匪还是有人假借土匪之名栽赃士兵。

    更麻烦的是,即使是看上去没啥问题的女眷和孩子,内部仿佛都分了等级。不仅是衣物首饰的华贵程度不同,还有停着的八辆马车制式也不同。甚至明显呈现出等级。

    例如,有两辆马车格外华贵,上面坠着流苏璎珞,甚至饰以珠宝玉石。而还有三辆车相比之下就显得格外质朴了。

    沈游翻遍了所有地方,都没能找出一个活人。

    不过翻尸体的时候,她在士兵身上找到了“信票”。

    信票一般是官府给自己的下属下达任务的时候发,类似于公文。

    信票上印的最大的字就是“乾祐”

    乾祐?这个年号好像是后汉的年号。可是这些人的服饰根本不像是汉代的。想不明白,沈游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信票。

    这张信票上写的是“大同府为护送靖王家眷,事计开,兵丁五十三名,张僧,卫喜……宋留火速赴金陵。毋违,乾祐十年四月初二日。右差牌头,准此,乾祐十年四月初一日(刊)。限乾祐十年六月初二日缴。违限一日,笞一十。”

    原来是某个王爷的家眷,怪不得马车制式如此昂贵,就连死在地上的妇人都满头珠翠的。

    只是如今,这些兵丁们丢了性命,连违期被鞭笞十下的机会都没了。

    沈游低落了一会儿,又仔细翻了翻土匪们的衣服。什么都没翻出来。信票、路引,什么都没有。

    那么,看起来护送靖王女眷的这一路应当是正规军了,只是不知道敌对的这一方又是什么路数。

    沈游早已确认过这具身体不是自己的,那么想来想去不是穿越就是无限流游戏。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应该有一定的提示才对。

    可偏偏这句身体的记忆一片空白,她不知来处,更不知归路。

    沈游苦笑,人家诗仙“拔剑四顾心茫然”,我倒好,不拔箭也四顾心茫然。

    翻了四五具明显是领头人的尸体,沈游早就气喘吁吁、不堪负累。又歇了好一会儿,确定四周并无人踪,她才开始寻找这具身体给她留下的线索。

    原身穿的是寻常的麻衣,出现在这个非富即贵的家眷队伍里,看上去简直格格不入。莫非是这家的丫鬟侍女之类的。

    可这小姑娘格外白嫩,十根手指宛如春葱,一看就是不沾阳春水、娇养长大的人。最重要的是,原身虽然穿着麻衣,但是贴身的衣物里缝了好几张银票子。总额加起来都有八十多两。这已经不是一笔小钱了。荷包里还有一些碎银子。不过沈游实在不知道这些碎银子值多少钱。

    但是沈游至少可以判断,她应当并不是什么丫鬟,极有可能是混在这个队伍里,试图前往金陵或者别的地方。可按理护送藩王家眷的队伍应该搜查严密才对,怎么可能让一个不知底细的人混进去。

    偏偏她身上没有任何的户籍路引之类的文件。

    沈游根据这具身体的发育状况判断了一下,小姑娘也不过十二三岁左右,按理。这个年纪也不会独自出行,甚至还跟着去金陵的队伍。

    从大同到金陵,至少也有个一千多公里。让一个小孩子去这么远的地方也未免过于放心了些。

    那么,有没有可能她其实是跟着家里的大人出来的。

    沈游心念一动,即刻去翻了那具压在自己身上的女尸。

    果然,她找到了两份路引。

    一份写着“大同三分县杏花巷沈周氏,年三十二岁,身长五尺,瓜子面,面白无麻疤。携女小沈氏,今为探亲由大同前往金陵武定桥周府。经关津即便放行,毋得在途迁延。”底下还印了落款、日期。

    另一份也差不多,只是多写了一句“左手手背近虎口处有小痣”。看到这句描述,沈游就知道应该是这具身体的路引了。

    那么,自己应当是这个周氏的女儿,只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沈游看着躺在地上的这位母亲,伸手阖上了她的眼睛。

    小姑娘能逃过一劫,多半是她母亲趴在她身上护着,甚至有可能为她挡了所有的箭矢。

    沈游眼眶忍不住有些泛红。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又伸手翻了翻对方的衣服,发现对方一样穿着麻衣,并且和她身上的腰带一样,尽是白色的。

    丧服!

    家中有人去世了。

    不不,极有可能是这具身体的父亲去世了。如果家中尚有男丁顶门立户,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千里迢迢的离开故土前往金陵。即使去了,也应当有父亲同行。可这一队人马,并没有穿麻衣的男人。

    既然如此,是父亲去世的可能性就极高了。

    至此,沈游好歹算是找到了原身的来历,既然有可能父母双亡,那么她是否可以前往某地暂且定居下来,先治箭伤,再做打算。

    不,不行。她没有户籍,身上唯一有的就是路引,这路引还沾了血。只怕到了地方就被人举报了都说不定。

    为今之计,只能前往金陵,先消掉路引,否则半边路引在自己手里,半边路引在官府。若是不消掉,万一被官府找上门,怕没什么好事。

    到了金陵之后,若是可行便请周府中人做担保,为自己再度订立户籍,到时或可在金陵定居,或可……找回去的路。

    看这太阳,此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

    心思一定,沈游才发觉自己胃里一阵阵的痉挛,喉咙口又泛着一股恶心。

    她上辈子干战地记者的时候没少见死人,可也没总是翻死人尸体。可现在她还得忍着痛和恶心把原身的娘给葬了。

    沈游根本没力气挖坑,只好试图用火葬。从官兵身上翻出火折子、又从华贵的马车上翻出个大一些的瓷罐子,也不知道装过什么。

    就在沈游试图找些引燃的材料的时候,她好像隐隐约约的听见了什么声音。

    沈游侧耳听了一会儿,是嘚嘚的马蹄声。

    有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那两段路引、信票上的话出自于:

    1.两张新发现的明代文件_牙帖和路引_杨其民

    2. 明代信牌_信票和路引的考释_陈学文

章节目录

这位女文豪,还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不语忍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语忍冬并收藏这位女文豪,还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