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民族的生存地域的不同,对每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研究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和框架来定性。

    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就是从文化传承入手,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民族文化不是凭主观想象而来的,是民族长期生存发展中逐渐创造积累而来的,是民族历史在民族素质上的一种反映,灿烂的中国古文明是多民族多地区人民共同缔造的,而逐渐形成这种唯物辩证科学求实的思想精神,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治背景和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实际问题以讲道理的理论学和科学史的大背景。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完整性,又是其理论的各种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因之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承必须要做的全面性、系统性、才能达到准确性。

    翻开中国历史,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三皇五帝的次序也是有争议的,周朝应该是最清晰、最肯定的。孔子著编年史《春秋》,包括编著《史记》的司马迁,他们企图从某些文献或遗迹中了解或知道商代,可他们却无法破解商代,从孔子到十九世纪初,学者都对商代无法定论和破解,由于王懿荣对殷甲骨的发现与研究,包括其后学者罗振玉对甲骨文的出处河南安阳小屯的实地考察和考证,经过无数学者的不懈的努力,一个清晰的商代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周文王灭商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史上,周朝有何遗迹呢?周朝的《文王八卦》,就是《周易》,《周易》因何而来呢?‘文王拘?里而演易’,《文王八卦》来源于《伏羲八卦》,伏羲之后中国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统称《三坟》,人文始祖黄帝在伏羲之后周文王之前,包括对黄帝的记述‘黄帝师于风后,风后擅于伏羲之道’以及‘黄帝易之伏羲易以一而贯之’。

    伏羲八卦因何而来呢?‘伏羲王于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依《河洛图》而做。现代人对伏羲八卦(公元前5500年左右)与文王八卦(公元前1152-1056年)在概念上有混淆之说首先是在时间差之分,他们有数约四千年的时间差;伏羲八卦属于自然科学,文王八卦应该属于社会科学;其次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的排序有相当大的差异。其实做历史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做的就是严格的时间差,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着严格的时间记录,万不可混为一谈。

    从《河图》到《洛书》再到伏羲八卦,她们的时间差又是多少年呢?种种迹象表明《河图》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于文化传承之根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着崇敬的态度。

    逐步地揭开了一个个历史之谜,一座座、一片片旷世伟迹及文化珍宝显露于世,显示出人类不可思议的伟大创造力和思维世界的奇迹,这些发现,不断地充实着历史的内涵,改变着历史面貌,改变和指导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理论导向。

    裴李岗文化的典型遗址除裴李岗外,还有新郑的沙窝李和唐户村,新密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巩县铁生沟等等,不下40余处。碳14断代为公元前6200年至前5500年前后,经历了700年的发展而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考古学家将此种文化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年代约在8000年前左右。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上而下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一系列的考古研究证明,龙山文化承继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承继于裴李岗文化。

    女娲活动遗迹及时间和裴李岗文化时代相吻合,而伏羲应当归属于仰韶文化,黄帝应归属于龙山文化。

    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必须抓住历史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和焦点。历史上凡是有划世代意义的重大科学发现,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与创新,往往容易被奉为教条化和公式化。

    考古学的历史使命,明确宣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调查、发掘和研究物质文化遗存,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文化遗迹如同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民族文化才可以将这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维系,因为文化具有空间的稳定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全人类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史,而这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史就是一部最系统的历法修订史。生产工具的逐步发达以及文物的逐步精细精美,演绎着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而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文化发展的‘序化’及文物的‘进化’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女娲除了历史的活动遗迹就是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而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女娲补天》实际就是一次重大的历法修订。

    举报回复

    楼主:无知的影子时间:2014-01-0115:22:55

    伏羲王归属于仰韶文化,关于伏羲王的记录却比较系统,伏羲王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史中的伟大创举就是‘立杆侧日影’,其科学成果就是《伏羲八卦》,对这一科学成就的记录就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中国的文字在龙山文化的黄帝时代才有,而这一中国自然科学史的重大事件却发生在中国的无文字时代,那么这一重大的科学事件是否有记录呢?当时是如何记录的呢?很肯定的说当时是有记录的,因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的图形文化时代,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一幅是深蓝色的天宇,画中的伏羲女娲身穿淡蓝色的上衣,两人同穿一条白色黑纹短裙,蛇形的下体交合在一起,他们互相搂抱,双目平静而含情地对视着,腰以下的蛇身呈双螺旋状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天空中,太阳以菊花状的光芒高照头顶,月亮包涵在他们的尾部,显示出山峦的起伏。众星环绕着他们,星辰在他们身边组成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图画不能细细打量,只要你盯住画面十秒钟以上,就会陷入深深的迷惘,它让人迷失,让人疑惑,让人一下子感到宇宙的空虚,让人失落于人类自身的迷途。

    汉代的帛画‘伏羲女娲’交合图,图中女娲持规,伏羲持距,在他们的头上方绘有太阳,下部蛇身绕成七道,蛇身绘有月亮,日月外围绘有白色星辰,并用线相连,整幅画布布满白色星象,用线连接,看上去密而不乱,井然有序。

    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有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图中女娲举月为月神,伏羲举日为日神,呈现月神和日神交相映辉的影像。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伏羲女娲石刻画像和新疆鞠氏高昌伏羲女娲帛画所证实,画像中女娲持规,伏羲持距。而规和矩正是中华先民测日影和晷天划地用的。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女娲手里拿的是规,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

    传说伏羲女娲为日月神,上身人形其下身相交为蛇形,而蛇却能随四时而动静,冬蛰伏、春苏醒、夏生长、秋隐匿于地下。其实汉代人在画伏羲女娲是一种在上古画像之像很大程度的复制,而中国在汉朝时对宇宙的认识有其明显的特征,富于哲学和科学史的意义。

    伏羲女娲交尾图不论其载体是石刻还是帛画,出土的地点是新疆、山东、四川等地。但其模式却形式化、公式化,女娲持规伏羲持距,伏羲女娲被尊为日月神。其周围日、月、星相伴,而规和矩正是中华先民测日影和晷天划地用的,而观测日、月、星的目的就是用于‘制历明时’,也就是说伏羲女娲交尾图就是中国历法修订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记录,伏羲在《河洛》太阴历的基础上加入太阳历(节气)使中国的历法实现了阴阳合历,不知道笔者如此来诠释‘伏羲女娲交尾图’能否成为中国的仰韶文化承继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重要而科学的理论依据?

    龙山文化承继于仰韶文化,《伏羲八卦》应该归属于中国图形文化时代,‘黄帝师于风后,风后擅与伏羲之道’;‘黄帝易之于伏羲易以一而贯之’;‘大桡作甲子’甲子即天干地支的统称。即黄帝在《河洛》及《八卦》阴阳合历的基础上加入了‘甲子理论’,完善了中国历法的大系统。其科学成果就是《五行八卦》。试问《八卦》在公元前5500年左右属于图形文化,而《五行》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属于文字文化,图形与文字是如何结合的呢?

    黄帝时代其实就是中国图形文化转化为文字文化的伟大时代,这也是黄帝位于五帝之首的重要原因。

    从文字记录来说《五行八卦》就是龙山文化承继于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中国图形文化转化为文字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我们把《五行八卦》的数理和文字用现代的工具表现出来后我们只会惊叹于中华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思维世界的奇迹!

    《五行八卦》是中国图形文化转化为文字文化的‘活化石’,把中华文化两个伟大的时代完美衔接!

    要复原最早时代的历史面貌,就要研究各个层积的相关文化学的发展,传说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文化的传承脉络往往是有着精髓性的内涵。讨论文化应该更多从文化的观念层面落实的文化的运作层面,文化是一种实践状态,实践决定文化的真实性。

    《河图》《洛书》产生并应用于中国的远古时代,上古史和考古学的研究都和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了解中国的上古史必须研究中国神话故事,把神话作为中华文化记忆的起点,神话的某些意义就是为后世的记忆而产生的。‘文化’的记忆不能以物质为依据,在远古时代的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才是中华文化记忆的开端。

    笔者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来解释《河图》,用‘女娲补天’来解释《洛书》,或许大家觉得有些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如果说神话故事是浪漫的传说,缺少历史的说服力,那么有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料和精神资料呢?

章节目录

中华秘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风天小畜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天小畜卦并收藏中华秘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