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荀彧带着陈容来到几人交流的地方。一进门,荀彧便笑道:“各位,今日我带来一友人,陈容陈耀邦。大家快来见过。”

    “前日才提及,不曾想今日便见到。久仰久仰,在下钟繇钟文常,添长几岁,还望贤弟莫要见外。”

    “善哉,陈容之名我等素有所闻,今日一见,果一表人才。”

    “是极是极。”于是几人都纷纷自报家门,除钟繇、陈群外,还有戏志才,杜袭,赵俨,郭图等人。

    陈容大喜,回道:“各位之名已早有耳闻,今陈容何德何能能与诸位共乐。”

    荀彧却说道:“耀邦莫要过谦,汝之文采我等皆有耳闻,你之诗词歌赋实乃一绝。”

    “谬赞,谬赞。”陈容嘴上说道,心里却一阵紧张。心想:平日无事所吟,怎么传到这些人耳中。莫要继续言及此事才好。

    “诸位,今日怎变的如此拘谨,我观耀邦也不是一迂腐之人,我等何不依旧?”

    “志才兄言之有理。诸位照旧便可。”陈容赶忙回道。

    因钟繇最大,故道:“如此也好,诸位皆座。”

    “文常兄被三府征诏,即日赴任,可有想法。”刚刚坐下,陈群便问道。

    “能有何想法,理应上应君长,下安黎庶,报效国家,中兴大汉,不负大汉的恩遇!”荀彧说道。

    “文若之言,正是我之想法。只是可恨宦官当政,我等士子报国无门。”钟繇一脸悲痛道。

    “宦官当政,实为天下一大害,文常此去,切莫与宦官相联。否则你必如文若一般被论者所讥。”

    “志才之言,我已知晓,”钟繇道:“莫说这些,今日耀邦到访,我等理应以耀邦为主。耀邦一路从徐州而来,路上可有何光景?”

    “唉,谈及此事,甚为悲痛。只因大乱初定,各地受黄巾军抄略,各地残败不堪。更有甚者人口十不存一,实乃令人惋惜。每每念及,总有一股悲愤之情。”

    “贤弟忧国忧民,实乃我士子楷模。我等理应加倍进学,上报国恩,下抚黎民!”

    “唉,今日不谈国事,只为把酒言欢,”戏志才言道,“诸位,当满饮此杯。”

    几人遂把酒言欢,诗词歌赋,嬉笑玩乐,自不在话下。

    一年来,陈容与荀彧等人时而进学,时而论道。上到治国安邦,下到家长里短,更有诗词歌赋,好不快活。陈容时不时的也将后世的一些看法提及,更是使几人大为欣喜,言道,耀邦之才,我等敬佩不已啊。自此,几人关系逐渐深厚,互为莫逆之交。而且因颍川为天下名士向往之地,来来往往,陈容陈耀邦之名也被人所知。

    一日,酒会过会,陈容站起身,言道:“多谢诸位一年来对在下的照顾,叨扰以久,贤弟也该走了。天下之大,贤弟我还想多看看。”

    “如此也罢,今日就当送别贤弟。诸位,我等满饮此杯。”荀彧道。

    “陈兄之言,也是我之所想,如若不嫌弃,可否带我一起?”这时一年龄尚小之人说道。

    “我自无意见,但不知贤弟家中是否同意。”

    “无妨,兄长莫要担心。”

    陈容见此,便不再多说什么,于是变同几人继续寒暄,诉离别之情。

    翌日,拜别荀绲,陈容便再次踏上游行之路,只不过路上多了一人。

    “贤弟,此行路上并不太平,你可要听我的话,否则你我分道扬镳。”

    “小弟依你便是。”

    “如此便好。”

    “兄长,不知我等要去什么地方?”

    “且行且看,不必着急。”

    二人走走停停,走了七日的两人也不知自己来到何处,于是便寻到一处客栈,问道:“我等远游而来,不知此地为何处,店家可否告知?”

    “此地乃是谯县。”

    陈容听到,大喜,言道:“此地可有一人叫许褚。”

    “有啊,许褚之名早已遍及此地。”

    “如此甚好,不知店家可否告知前去道路?”

    店家便将许褚之地告与陈容,陈容二人即刻骑马赶去。

    “兄长,许褚为何人?”

    “贤弟有所不知,为兄曾听人说此地有一壮士领壮丁抵御贼兵入侵,黄巾之乱时更是力战贼人,曾以一己之力拉回一头牛。如此壮士,怎能不见?”

    “如若兄长所言,此必为豪杰也,我等速速赶路。”

    不过半日,二人便已赶到许家庄。见庄外土层林立,便知所言不假。于是更为大喜,二人问于农户,随着农户的路线来到一家门前。

    陈容上前敲门,只见一大汉,魁梧有力,便说道:“我二人乃游方学子,路过此地,听及乡人所说,我等十分钦佩,便前来寻找。不知阁下可是许褚?“

    “哦,原来如此。不过公子认错人了,我乃许褚的哥哥,许定。许褚今日前往山中打猎,还未归家,如若不嫌弃,可先在家中等候。”

    “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章节目录

汉末贤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一条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条鞭并收藏汉末贤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