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个位置中,李佑选择了办报总裁官,不但让主持选官的左郎中以为自己听错了,甚至每一个听到此事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即又是议论不休。
“李大人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情有可原的,为何偏偏选了最差的一个?在那明理报的挤兑下,这个官报职位几乎毫无价值,随时有裁撤之虞。”
“李大人应当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点,却做此选择,真是令人费解。莫非他自知择官会招来眼红,所以要韬光隐晦?”
“这也能叫韬光隐晦?难道现在不够惹人注目么?韬光隐晦的意思不是选择最差的,而是应该平平无奇和中庸之道。”
在众说纷纭中,李佑简简单单的上任了。确实简单,他本来在名义上就是驻国子监督学的,兼个国子监办报厅总裁连地方都不用换。
上任第一天,李大人便烧了第一把火,向朝廷上疏请求裁撤两个副总裁官,尤、孙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办报副总裁,从哪里来还滚回哪里去。
真理报办成这样子,石祭酒也主动引咎辞职让贤,徐首辅、袁阁老还有什么脸面继续维护两个副总裁官?只怕他们自己也脸面无光。最终也只得按照李佑意见裁撤掉,不然惹得李佑不满,再撂了挑子那真成笑话了。
李总裁的第二把火,就是下令暂时停刊,整顿改版完毕后再行复刊,这也是在别人预料之中的。不然如今的真理报印多少赔多少,浪费公帑、亏空国库不好交待。
李总裁的第三把火,就是继续裁撤人员,石祭酒留用的三十名监生,他裁掉了二十个转移到明理报那边去,最后只剩了十个。
这很出乎别人预料。当初李大人可是一口气招用了六十个,而石祭酒砍掉了一半,没想到李大人重新执掌办报厅后居然继续裁员。不由得叫人暗暗揣测,难道李大人最后目的就是彻底搞垮真理报,让他私人开办的明理报一家独大?
面对别人询问,李佑笑而不语,再被追问,他只推说未来真理报用不到那么多主笔主编。
短短两天内三把火烧完后,第三天李总裁似乎就没了动静,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曰傍晚时分,李佑正坐在武英殿大学士卢阁老家门房中,与卢府门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他是要拜见卢阁老,不过老大人尚未回府,于是就在这里等。
俗语云宰相家奴七品官,收红包的门子尤甚,但卢府门子对李佑却很恭敬,不敢稍有慢待,知道这李佑在卢府是享受特殊待遇的。别人也来拜访卢阁老的,见了李佑在这里等,便都离开了。
等到天色擦了黑,卢阁老的仪仗方才出现在胡同口。李佑起身在大门里候着,见卢阁老下了轿,上前拍马道:“老大人勤于王事,堪为晚辈楷模。”
卢阁老心情很好,“等了多久?一起用膳。”
李佑便陪着阁老用过晚膳,又去书房坐定喝茶。卢阁老手捧茶杯对李佑问道:“你今次前来,必定与你办报有关,是也不是?”
“正是为此。”李佑也不否认。
卢阁老猜测道:“外人对此众说纷纭,依老夫看来,你是想故意为他人所不能,展示自家才干?官报在别人手里办砸了,若能在你手中涅槃重生,那可就凸显了你的能耐。别人再想抢夺官报都得三思而后行,唯恐到手后又成了半死不活,自然而然你的位置就稳固了。”
“晚辈确实有几分这种想法,有反差和对比,给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李佑并不隐瞒心迹,“无论何年何月,只要能掌握公论,就可以取得超然地位,这就是晚辈当前唯一所能求的。哪怕是目前奄奄一息的官报,也有其价值存在。”
卢阁老从李佑话里听出了两重意思。一是说以他这二十出头的年纪,因缘际会当到正五品清流官已经是很惊世骇俗了,短时间内再上升难度极大。谁能想象出二十多岁的知府、参政或者寺卿侍郎么?
所以接下来他如果去做事,无论功劳苦劳多半都是浪费,吃力还没什么用处,不如办报养士林之望。
二是暗示了办报的意义,无论什么时代,只要能艹纵舆论就可以取得超然的身份。这种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远的有汉朝月旦评,近的有东林党,那些还都是在野人士而已。
位置越高的人,所见越广,洞察力越强,对李佑行事了解越深,那么与此同时对他的信心或者戒备心越大。故而卢阁老并没有担忧李佑办不好官报,只是询问具体做法,“不知你打算如何办官报?”
李佑答道:“真理报与明理报自然是有所区分、各有其用的,还得恳请老大人助晚辈一臂之力…”
又过了一曰,内阁六大学士、外朝大九卿纷纷收到了国子监办报厅呈上来的文书,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真理报》欢迎诸公投稿,并在版面上为诸公开办固定专栏,文章内容无论政务心得、读书体会,还是人生感悟、学问随笔皆可,最好一篇不要超过五百字。
而且真理报办报厅为老大人们开出了千字一两银子的润笔费,这个价格放市面上真的很高了。
衮衮诸公一瞧便知这是李佑的手笔,其目的大约是妄图借用他们这些大佬的巨大影响力拉动报纸人气。
与李佑有仇怨的,比如袁阁老,看到约稿文书后,轻蔑的揉成一团丢进脚下废纸篓里,对李佑怎能做那雪中送炭的事情?随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再也不理睬。
对李佑态度比较中立的,出于谨慎心理也将约稿请求暂时束之高阁,没有冒然答应。还是那句话,这事没先例,深浅难测啊。
同曰,李大人以检校右佥都御史的身份,上疏保举原桂林府知府吴盛为通政司右参议。这没头没尾的很是突然,让得知消息的人很是费了一番思量,作为名人,李佑的一举一动总是受人关注的。
众人首先疑惑的是,这吴盛不过是偏远边荒的知府,任满到京考核而已,他在京城名声不彰,怎么莫名其妙的入了李佑的法眼?
虽然说科道官有上疏保举人才的权利,但那李佥宪除了崇文门大使陆元广这个可以无视的九品杂官之外,从未正式上疏向朝廷荐举过人才。最近李大人的种种举动,真是雾里看花,没几个让人看得明白的。
(未完待续)
“李大人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情有可原的,为何偏偏选了最差的一个?在那明理报的挤兑下,这个官报职位几乎毫无价值,随时有裁撤之虞。”
“李大人应当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点,却做此选择,真是令人费解。莫非他自知择官会招来眼红,所以要韬光隐晦?”
“这也能叫韬光隐晦?难道现在不够惹人注目么?韬光隐晦的意思不是选择最差的,而是应该平平无奇和中庸之道。”
在众说纷纭中,李佑简简单单的上任了。确实简单,他本来在名义上就是驻国子监督学的,兼个国子监办报厅总裁连地方都不用换。
上任第一天,李大人便烧了第一把火,向朝廷上疏请求裁撤两个副总裁官,尤、孙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办报副总裁,从哪里来还滚回哪里去。
真理报办成这样子,石祭酒也主动引咎辞职让贤,徐首辅、袁阁老还有什么脸面继续维护两个副总裁官?只怕他们自己也脸面无光。最终也只得按照李佑意见裁撤掉,不然惹得李佑不满,再撂了挑子那真成笑话了。
李总裁的第二把火,就是下令暂时停刊,整顿改版完毕后再行复刊,这也是在别人预料之中的。不然如今的真理报印多少赔多少,浪费公帑、亏空国库不好交待。
李总裁的第三把火,就是继续裁撤人员,石祭酒留用的三十名监生,他裁掉了二十个转移到明理报那边去,最后只剩了十个。
这很出乎别人预料。当初李大人可是一口气招用了六十个,而石祭酒砍掉了一半,没想到李大人重新执掌办报厅后居然继续裁员。不由得叫人暗暗揣测,难道李大人最后目的就是彻底搞垮真理报,让他私人开办的明理报一家独大?
面对别人询问,李佑笑而不语,再被追问,他只推说未来真理报用不到那么多主笔主编。
短短两天内三把火烧完后,第三天李总裁似乎就没了动静,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曰傍晚时分,李佑正坐在武英殿大学士卢阁老家门房中,与卢府门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他是要拜见卢阁老,不过老大人尚未回府,于是就在这里等。
俗语云宰相家奴七品官,收红包的门子尤甚,但卢府门子对李佑却很恭敬,不敢稍有慢待,知道这李佑在卢府是享受特殊待遇的。别人也来拜访卢阁老的,见了李佑在这里等,便都离开了。
等到天色擦了黑,卢阁老的仪仗方才出现在胡同口。李佑起身在大门里候着,见卢阁老下了轿,上前拍马道:“老大人勤于王事,堪为晚辈楷模。”
卢阁老心情很好,“等了多久?一起用膳。”
李佑便陪着阁老用过晚膳,又去书房坐定喝茶。卢阁老手捧茶杯对李佑问道:“你今次前来,必定与你办报有关,是也不是?”
“正是为此。”李佑也不否认。
卢阁老猜测道:“外人对此众说纷纭,依老夫看来,你是想故意为他人所不能,展示自家才干?官报在别人手里办砸了,若能在你手中涅槃重生,那可就凸显了你的能耐。别人再想抢夺官报都得三思而后行,唯恐到手后又成了半死不活,自然而然你的位置就稳固了。”
“晚辈确实有几分这种想法,有反差和对比,给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李佑并不隐瞒心迹,“无论何年何月,只要能掌握公论,就可以取得超然地位,这就是晚辈当前唯一所能求的。哪怕是目前奄奄一息的官报,也有其价值存在。”
卢阁老从李佑话里听出了两重意思。一是说以他这二十出头的年纪,因缘际会当到正五品清流官已经是很惊世骇俗了,短时间内再上升难度极大。谁能想象出二十多岁的知府、参政或者寺卿侍郎么?
所以接下来他如果去做事,无论功劳苦劳多半都是浪费,吃力还没什么用处,不如办报养士林之望。
二是暗示了办报的意义,无论什么时代,只要能艹纵舆论就可以取得超然的身份。这种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远的有汉朝月旦评,近的有东林党,那些还都是在野人士而已。
位置越高的人,所见越广,洞察力越强,对李佑行事了解越深,那么与此同时对他的信心或者戒备心越大。故而卢阁老并没有担忧李佑办不好官报,只是询问具体做法,“不知你打算如何办官报?”
李佑答道:“真理报与明理报自然是有所区分、各有其用的,还得恳请老大人助晚辈一臂之力…”
又过了一曰,内阁六大学士、外朝大九卿纷纷收到了国子监办报厅呈上来的文书,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真理报》欢迎诸公投稿,并在版面上为诸公开办固定专栏,文章内容无论政务心得、读书体会,还是人生感悟、学问随笔皆可,最好一篇不要超过五百字。
而且真理报办报厅为老大人们开出了千字一两银子的润笔费,这个价格放市面上真的很高了。
衮衮诸公一瞧便知这是李佑的手笔,其目的大约是妄图借用他们这些大佬的巨大影响力拉动报纸人气。
与李佑有仇怨的,比如袁阁老,看到约稿文书后,轻蔑的揉成一团丢进脚下废纸篓里,对李佑怎能做那雪中送炭的事情?随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再也不理睬。
对李佑态度比较中立的,出于谨慎心理也将约稿请求暂时束之高阁,没有冒然答应。还是那句话,这事没先例,深浅难测啊。
同曰,李大人以检校右佥都御史的身份,上疏保举原桂林府知府吴盛为通政司右参议。这没头没尾的很是突然,让得知消息的人很是费了一番思量,作为名人,李佑的一举一动总是受人关注的。
众人首先疑惑的是,这吴盛不过是偏远边荒的知府,任满到京考核而已,他在京城名声不彰,怎么莫名其妙的入了李佑的法眼?
虽然说科道官有上疏保举人才的权利,但那李佥宪除了崇文门大使陆元广这个可以无视的九品杂官之外,从未正式上疏向朝廷荐举过人才。最近李大人的种种举动,真是雾里看花,没几个让人看得明白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