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由家至国,由国至家书友080723164640556

    反覆看了《代》与《天》好几次,也看了许多评论,结果到最後,我最喜欢的还是小七。

    不只是在政治上的理想。甚至应该说,相较於政治上的理想,我更着迷於小七在家庭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上的小七,因为活跃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躲避家庭,所以他做的事,说好听一点就是不见载於史册。说难听一点,其实上不了台面。除了离家前的几场剿匪战役,杨七爷在离家後,几乎没有在战场上公开出头的机会。作者描述的也多半是他调教子卿,私下纵横的情况。要说他言过其实,我觉得对小七不尽公平。至少从锁狼关退敌,可以看见他的胆量。从他解杨家之围的过程当中则可以了解到,纵横术自不待言,就战术与战略来说,赞他是人中美玉,也并不算过分。段连捷说了,他无兵无将,怎麽解龙城之危?但是段连捷没说的是,几年离家,他谈条件的资本都不见,他又该怎麽调兵遣将,解龙城之危?

    不过小七依然做到了。但就战略上来说,别说杨大帅曾经愿意放他走,解了龙城之围他其实就该走。不说替家族舖後路,过了这个关卡,他在外游荡的事也算过了明路。解了龙城之围,杨大帅也不好继续追捕於他,他会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但是他依然回家了。

    直面家法,义无反顾地回到这个伤心地。即便知道只要回了家,自己就再也飞不出去,有自己的大哥在,他也不会有太多施展余地,但是,小七还是回家了。

    要说为什麽,我觉得还是与杨小七这个角色的人格养成、特质有关。

    在谈小七之前,我想简略地谈一下汉威。很多人说过,汉威的成长经历其实跟小七很像。他们都是由兄长抚养长大,都被刻意地栽培为人中美玉,但我认为并不仅止於此。由小说中对於小七童年的少数描写当中,其实不难窥见,日後胆大包天,玲珑心肝的小七,其实也曾经,呃,纯善过(用这个字眼不知道对不对…)。

    当汉威还是乖儿的时候,虽然道道地地的是个被惯坏的小屁孩,但我们其实也看得到他照顾亮儿,保护亮儿的一面。把巧克力给亮儿吃,拉着亮儿躲自家大哥,甚至在挨打的时候想要掩护亮儿。对小小的乖儿来说,他这个小男子汉最大的志愿,大概就是从可怕的大哥手下保护嫂子,保护亮儿吧。

    然而,相较於乖儿,写小七童年的篇幅并不多。除了出生时的惊涛骇浪外、若干受罚学习的经历外,大概就只有写凤荣当年欺负小七的只字片语了。

    “大小姐就是这个脾气。”听汉威悲愤的倾诉了凤荣大姐那些无礼的话,胡伯慨叹说:“小爷也别多想。大小姐从小就十分骄纵,这脾气上来的不管不顾任是老帅在世也奈何她不得,当年七爷也常被她无缘无故的欺负。”胡伯说:“有次老帅回来,带给他叔侄一些大大小小的空弹壳让他们拿去玩儿。七爷都不到十岁大,大小姐比他还大上两岁,两个孩子分赃不匀的就闹起来。你猜大小姐怎麽着?她一古脑的把东西全掀翻在地上,对七爷是又抓又掐的骂了说‘爹是我的,娘是我的,你这没爹没娘的孩子就该扔去山里喂野狼的,留了你在家里还敢同我抢爹爹带来的东西了’。”

    又接了说:“七爷是个懂事的孩子,先听了大小姐的这番话也愣呆了,随後不急不恼的和气着蹲了身子拾捡满地的弹壳,凭大小姐怎麽抢,他也没计较,没事儿一样。可晚上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寻遍了院落找不到了七爷。”

    从小七偷偷跑回霍家沟一段看,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其实也是很胆大妄为的。甚至从这个段落来看,受了委屈的豹儿虽说是不会告状,但也还是有他的气性在。只是他没有小乖幸运,都是将父亲视为一个依靠,小乖还能扑进父亲怀里。但是小七,却只能「缩在供案前抱了老太爷的灵位睡着了」。但是他没有告状,至少文中看不出他告状,由这个角色的构成看来,我也不认为幼年的杨小七会告状。甚至,当他查觉凤荣所嫁非人,他可以不顾家法多次教训储忠良。「你娘家还有我这个‘小七叔’挺着」小七是这麽说的。对於汉辰,一如汉威对小亮的保护,虽然汉辰回家也是拜他所赐,但是当他逐渐回归杨家,曾经他如何呵护汉辰,似乎也慢慢浮现出来──不只是单纯的扛打而已。汉威也好,小七也好,早年即失怙失侍的两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眼前的家族,就是徒劳,也想替兄长、替侄子拉合该有的父子情感。都说汉威相较之下是比较开明的,但是对於小亮私自结婚,写信与父亲决裂,开明如汉威,也忍不住给小亮一阵好打。小七更不用说了,毕竟,他与汉威的家族观念上,与常人很不同的一点是,他们有他们的底限。汉威的底限是汉辰,小七的底限,自然就是杨大帅了。但就像是小七自己说的,他自己是被打大的,没有耐心去把着手教人。这一点在体现在他对子卿的调教上,自然也体现在汉辰身上。乱云渡打汉辰回杨家,新年打破汉辰的玉雕,在在都是这个特质的展现。小七说过,他也知道这样不够好。从汉辰的角度看,他更是屡屡逼迫汉辰。但是如果从小七的角度去看呢?

    对小七而言,没有兄长,就没有他。没有兄长的一念之善,他的出生就会是死亡。没有兄长严格的教养,他或者不会成为好瓷器。他的一身本事,有他自己的努力。但是对照汉平汉涛,杨大帅的功劳似乎也不可磨灭。小七扫地的时候,佣人说的那几句话,我想小七是早就知道的。从他对汉平的劝解当中可以听出来,他有自由平等的思想,但是回到家,他就是杨小七。杨大帅的弟弟,杨家的人中美玉。

    他的思想在军阀当中被当作是洪水猛兽,胡大帅说那是「杨小七的毒」。但我想小七心知肚明,不单是他自己的观念上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除了兄长对他的恩情外,我想霍氏夫人的过去应该也影响他至深──他应该也很清楚,杨大帅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些。就小七在祠堂宁愿向兄、嫂磕头,也不愿向父母磕头的举止来看,我不认为小七会愿意强迫长兄接受这种思想。虽然他逃家在先,而且逃了

    很多年(哈哈…)但是相对於汉辰……相对於他对付敌人的手腕,逃家,显然是他能够拿出对付长兄最凶狠的办法,即便是在身为读者的我眼里,实在是相对无力,而且苍白。汉涛都敢私自结婚,堂堂的人中美玉能选的只有谁都不要。除了龙城杨大帅外,我不认为他还有什麽顾忌。除了龙城杨大帅可能的失望以外,我也不认为小七能有什麽忌讳。诚然,离家是挑战杨大帅的权威。但小七对於杨大帅的挑战,几乎可以说是到此为止。

    所以,当汉辰要私自离家,对小七来说,他很清楚,这是在挑战兄长的权威。我不认为小七在意那个权威,他在意的是他的兄长,也就是他的底限。再者,汉辰也是他最疼的侄儿,他既然认为自己离家招致是有家归不得,是一个苦果。那麽,他又怎麽会让汉辰同去承担这样的苦果?自由很好,世界很大,但是最重要的是什麽?从小七的选择来看,我想,「家」是重於这一切的。离家五年,他从负气

    离家,到不敢回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不然他不会偷偷回家,偷偷地探望兄长。既是如此,他又怎麽可能会让汉辰重蹈覆辙?汉辰眼里的逼迫,在小七而言,或者是一种悬崖勒马。离家五年後,小七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式──也就是暗中使力,得到家长的允许,过明路离家,隔开双方,也让双方有一个喘息的空间,有一个回家的余地

    ──小七後不後悔离家,我不知道。或者他不後悔,但很显然,对小七而言,他不会让自己经历过的,在汉辰身上重演。

    所以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小七重视汉辰的程度,或者汉辰自己都想像不到。对小七而言,汉辰是兄长的长子,是他的小龙官儿,是应该要继承杨家家业的人。所以他才会刻意让汉辰避开自己回家所必须经过的磨难,但在另外一方面,他却又

    软硬兼施,希望汉辰可以学会怎麽与父亲相处。除了形之於外的「教导」外,他也以身作则。他告诉汉辰,受责之後一笑抿恩仇,就是委屈,过了也就过了,绝不要挂在嘴上、放在心底。他也做到了。前者的代表,可说是小七回家受责後的反应;後者则是小七扫地一章。这些际遇,若是落到汉辰身上,无疑是在他的自尊上多划一刀。但在汉辰面前,小七却只是笑笑,然後就撂开手。「他气消了就好了」。小七是这麽说的,既然是他说的该退一步,那麽,他也就真的退了一步。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汉辰,家人之间如何相处,其实无非如此。汉辰毕竟是个聪明人,日後在处理汉威与大姊的纷争当中,他也更加成熟,这或许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要说汉辰是他七叔把着手调教出来的,我想也是,但并不只局限在他的本事而已。

    另外,我也想谈谈小七的嫡庶思想。说起来也怪,小七的思想虽然前卫,但是终

    其一生,我不认为他抛下了对於嫡出庶生的纠结。追根究底,我想症结还是在霍氏夫人的作为。影响所及,虽然兄长以家长的身分宣告他的母亲是正室填房,小七也是嫡出。但在小七的认定来说,他虽然没有正面反驳过杨大帅,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去承认这个生母机关算尽而得来的正室嫡出的身分。生母因此对於长兄、兄嫂的欺压固然是原因之所在,而以他劝导汉平的一番话为例证,我想所行使的

    手段,或许也是原因之一。我不认为他会心甘情愿地去背负庶子这个身分,但我想,不只是杨大帅严格地规范小七,不让他行差踏错,有那麽样一个母亲,小七对於自己的要求看起来更形严格。甚至可以说,他要与生母的作为做切割。那麽,对於嫡庶之分的把持,只能说是他不得不为。就我个人的揣测,或者他选择放弃生命,也与他的这个坚持有关。作者在文中提到,杨大帅与顾师父雕琢出两块美

    玉来支撑杨家,一块是小七,一块是汉辰。但就是汉辰自己都认为,七叔会是更好的继任人选。作为杨家的嫡长子,他认为身为庶子的小七更能够成为杨家的家长。杨大帅虽然没有明确地表态过(另外一个可能是:在杨大帅眼里,小七也是嫡子),但是顾师父最满意最看得上的,也还是小七。文中也曾经写到汉辰虽然杰出,但是光芒其实尽在小七的掩盖之下。但就算没有小夫人的事,小七有没有

    去当家长的可能?我想没有。而当他把药片给了乖儿──即便是对小夫人心怀愧疚,但就当时的局势,我很难想像曾经游走在背叛家族边缘的小七会想不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杨家的继承也只能落回正轨,由身为嫡长子的汉辰去接任。单纯从写作手法看,当年的坏胚子,的确是烧出了举世无双的好瓷器。但从杨小七这个角色的成形,我想可以说是从一而衷,相当的圆满。但是我又觉得

    但是我又觉得两点可惜:一,杨大帅不只不懂他一手带大的弟弟,也不懂缘出自他的血脉的儿子。小七知道汉辰说到做到,所以要求他对自己许下承诺。既然汉辰已经许下承诺,杨大帅临终时的恳求也就显得可悲多过多余。二、小七虽然也向往自由平等,但或许是生母之故,也或许是对於兄长的愧疚,对自己,对杨家子弟,他始终没有脱离嫡庶概念的桎棝。相较之下,汉辰的身段虽然没有那麽柔

    软,但他栽培汉威的功夫,显见多过於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正房嫡出的小亮。观念上,或许是因为没有过往的纠结,也或许是对於故人的怀念,汉辰的观念可以说是显得更为开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似乎也可以说是自由吧。无关於人生在世如何,只存乎於一心。在这方面,小七其实没有自由可言。

    由家至国,由国至家。小七离开生养他的杨家,虽然也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但在故事当中,就像小七在家的柔软身段,他没有也无法执着於战场上的胜负,但他知道自己能够埋下什麽样的种子,他也愿意勉力为之。而当他走下後台,回归他的家庭,他延续了离家之前的工作,也就是替杨家教出一个好的继承人。他也齐家,也在能力范围内,透过自己的力量,透过家族的力量,尝试对时局产生影响。他不像杨大帅,一手打造出汉辰的隐忍;他也不像于远骥,能够在舞台上

    尽情挥洒。他甚至不若汉辰、子卿,甚至是汉威,能够直接地左右时局,上阵杀敌。但是他替杨家教出、留下一个好的继承人;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进而使于远骥从反对他的想法,到能够接受,甚至是推助他的理想。他教懂汉辰怎麽去与自己的家族相处,去接受自己的角色,让他知道自己能够怎麽去改变这个世界;他也给了子卿好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也无疑对子卿日後的作为,甚至是悲剧,都产

    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汉威,除了生命的延续,对汉威而言,还有谁比汉辰、子卿他的影响更深?汉辰对於责任的要求,子卿对於内战的反对,不也在在影响汉威的在思想与观念上的养成?更不提汉威通晓的语文艺术,甚至是日後进入空军,也是处处可见这个七叔的影子。他的早逝固然令人慨叹,我也不认为他了无遗憾(虽然与本文无关,但是我还是想罗唆两句…秋月之於汉辰是一个遗憾,但

    是娜娜之於小七,显然是一个更大的遗憾,但是小七甚至没有就此去开解汉辰)。但我想,他也不是一事无成的。由家至国,由国至家。他的确是留下了属於他的痕迹,无关乎深浅,在於其延续种种。舞台

    上的光鲜亮丽虽好,但他也松手的爽快。子卿的谢幕优雅且萧瑟,小七,或许就是摆摆手,从台前走到台後,帮忙整理整理,悄然无声地退出舞台吧。(太喜欢小七了…一不小心就扯了这麽多…还很偏心囧)

    ByK

    发表人:书友080723164640556用户类型:初级VIP2008-8-97:55:55回复

章节目录

天下风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红尘紫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尘紫陌并收藏天下风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