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计划言简意赅,高效明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不需要专业解释,任何人一看就懂。

    能作出这种计划的几位仁兄确实不愧为十世纪最杰出的臭皮匠,后汉政权最优秀的刨坟者。

    乾祐三年(公元951年)十一月十三ri,晴,有雾。

    今年的冬天有点冷。和往常一样,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早早地坐在东廊房里等着上朝,丝毫没有察觉到空气中流动的杀气。不一会儿,只见飞龙使郭允明带领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上来二话不说,举刀就砍。

    顷刻之间,这帮顾命大臣、国家栋梁就成了刀下之鬼。

    计划进行得异常顺利。异常顺利就是不同寻常的顺利,不同寻常的顺利往往蕴含着不顺利,但到底哪里不顺利呢?

    砍完后清点尸体时发现少了一具,哦,少了枢密使郭威。当然,并不是郭威有什么先见之明,又或者长年打仗身体好,跑掉了,而是他根本就没来上朝,没来上朝的根本原因是小皇帝几个月前派他到邺城打契丹人去了。

    不好意思,计划做得简单了点,忘了这茬。

    没关系,对于小皇帝来说这也不算什么,该杀的还是要杀,不该杀的也要杀。

    我把关于这段历史的有关记述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想了解小皇帝为什么要杀郭威?

    郭威为人比较低调,比如河中府之战结束后,小皇帝要封赏他,他坚持不受,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功劳主要是皇帝大人你运筹帷幄得当,史大人治理京城治理得好,杨大人军需供应得及时,要赏赐就赏赐大家吧。”虽然虚伪了点,但也没有得罪什么人。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不该随便当别人的叔叔,特别不能随便当皇帝的叔叔。所以,历史的经验再次教育我们,老板的便宜是不能随便占的,哪怕是口头上的。

    小皇帝一边偷偷派人到邺城,命令邺城都指挥使郭崇、曹英杀郭威,一边让李业等人把杨家、史家、王家、郭家斩尽杀绝。所谓斩草不除根,chun风吹又生,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政治斗争的行为准则。上自八十岁老翁,下至襁褓中的婴儿,一个不剩的全部被杀害。

    不做则已,做就要做绝。

    但事情做得太绝,断了别人的后路,也就断了自己的生路。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对于小皇帝派出的使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到邺城找到郭威的手下指挥使郭崇、曹英二人,把皇帝密诏交给他们,然后等着拿郭威的人头回京交差。

    唯一要考虑的是人头的保鲜问题,尽管是大冬天,但从邺城回京城最快也得三、四天,所以石灰要多带点。

    他绝对没有想到,越简单的任务越不容易完成。使者出发第二天,到达澶州后就没法继续前进了,不是因为天气太冷,或是交通太差,而是消息泄漏有人把他关押了。

    关押他的这人叫王殷,时任步兵都指挥使,带兵驻扎在澶州(今河南濮阳)。

    王殷是郭威的老下级,常年跟随郭威征战南北,虽然大家关系不错,但王殷的觉悟还是很高,不会为了老上级的命连自己的命都不要,毕竟造反是要掉脑袋的。

    但是,如果为了自己的命,那就另当别论了。王殷提前知道了,由于他和史弘肇关系比较好,在小皇帝的黑名单上他也是属于顺带要杀的人。

    所以,王指挥使毫不犹豫地将皇帝的使者关了起来,并在第一时间将皇帝的密诏交给了郭威。

    当诏书被送到郭威手中时,郭威确实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在郭威心中从来想的都是有功大家享,有过我一人担,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不迟到不早退,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轻伤不下火线,为了你们刘家东征西讨,累死累活,说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是一点都不过分。

    而现在,你一句话不说,就杀了我全家,还想要我的脑袋,你做人也做得太绝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不做二不休,不如反他娘的。

    官逼军反。

    但在行动之前,必须要求全军上下提高认识,加强团结,将思想统一到郭总司令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这是郭司令的事业能够得以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于是,郭威在帅府召开了郭崇、曹英等高级将领参加的会议。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会议。

    会议一开始,郭威含着老泪将杨、史等人蒙冤屈死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拿出皇帝的密诏给大家一一观看,最后说:“我与杨、史等大人,披荆斩棘,跟随先帝夺取天下,接受托孤的重任,尽心竭力保卫国家,如今他们已死,我也无心独活!请各位执行诏书,砍了我的脑袋,免得受牵连。”

    郭崇等人一听此言,都流着泪说:“天子年少,这必定是天子身边的小人李业等干的,倘若让这帮小人得志,国家岂能得到安宁!我们愿意跟从您进京入朝亲自辩白,扫除鼠辈,肃清朝廷,切不可蒙受千古恶名。”

    本来是一场关系郭威生死的审判大会,结果开成了一场生动的批判朝廷jiān臣的声讨大会,一场jing彩的起兵维权的动员大会。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唯一选择是造反,但造反是不对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但不造反肯定是不能活着走出帅府的。

    郭崇等人虽然是大老粗,但混迹官场数十年,脑筋转得倒挺快,马上就找到了造反的法律依据——清君侧。

    关于清君侧这个东西不是什么新玩意,只要你脸皮够厚,心够黑,简单的讲,就是你的厚黑学水平够高,这玩意就可以随时拿来用。

    之前,西汉时吴王刘濞拿来用过,不好使,yin谋流产了。之后,明朝燕王朱棣也拿来用过,好使,yin谋成功了。

    至此,一切准备停当。

    许多史书在评论此时此事时,大多认为郭威并无反意,是被迫组建请愿团,从邺城到京城只是为了向皇帝说一声——我冤枉啊,到现在为止,郭威的行为最多不过是正当防卫。

    但其后发生的事实证明了,正当防卫是很容易演变成防卫过当,特别是在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请愿的情况下,要不想防卫过当都难。

    而防卫过当是容易死人的。

    大军一路向南开进,请愿团成员不断增加,没废吹灰之力就到达封丘。封丘位于黄河以北,南与开封隔河相望。

    在这里郭威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对手,也是他唯一的对手——名将慕容彦超。

    慕容将军与一般的名将不同,一般的名将是靠战功而出名,慕容将军却是靠长相而出名。

    慕容将军长得五大三粗,皮肤黝黑,满脸麻子,人送外号“阎昆仑”,这种人不用动手,只要往阵前一杵,吓也能把人吓得半死。

    慕容将军十分自信,从不怀疑,当小皇帝令他挂帅退敌时,慕容将军正告小皇帝说:“北军何能为,当于阵上唱坐使归营。”

    但是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哄哄小皇帝孤儿寡母还可以,真正打仗还是要靠实力的。

    乾祐三年十一月廿一ri,最后的决战来临。

    双方列队,旌旗招展。郭威骑马在阵前徘徊几步,面对长途跋涉的士兵,说了唯一的一句战前动员令:

    “攻克京城,准许你们抢劫十天。”

    当官的激动了,当兵的激动了,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毕竟挨冻受累就为了这一天。

    但是,因为名将慕容彦超的存在,注定这场战斗要让他们失望。

    战斗一开始,慕容将军率先发起进攻,他骑着马,率领一队轻骑冲将过来。

    为了充分展现“阎昆仑”的神奇,把吓死人不偿命的牛皮进行到底,慕容将军远远地在马上大喝一声:“呔,快散开,我来也。”

    也不知是不是慕容将军太过生猛,慕容将军的坐骑直接被这声震耳yu聋的大吼吓趴在地,慕容将军狠狠地和大地做了一次亲密接触。

    灰头土脸的慕容将军爬起来后,立即施展他的另外一个绝技——逃跑,他二话不说调转马头,率领十几个亲兵直接逃出了战场,而且一逃就逃回了老家衮州。

    慕容彦超跑得比谁都快,马不停蹄,比他接到诏书奔向开封跑了第一名时还要快,一路狂跑再次跑回了兖州。哪儿来的哪儿去,从此以后,刘承佑就再没有见过这个人。而郭威也在战场上被这个人弄得一片茫然,征战一生,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物,来去如风,居然来不及去抓他!等到郭威反应过来时,战场上已经全是他的人了。

    刘承佑也不见了。

    在混乱中,刘承佑尽管失望,还是证明了年轻人的反shè神经就是要比中老年人的快一些,他比郭威先反应了过来,抢先向开封撤退。他还抱有一丝幻想,他还年轻,还是皇帝,而后汉还有别的很多的节度使,只要他能活着回到开封,坚守几天,就会再有生机。

    以一人之能力决定一场战争之成败的人,就叫名将,慕容彦超正是这样的名将。

    老大都逃了,再玩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小皇帝的部队直接丢掉兵器,等待郭威的收编。

    郭司令很郁闷,很失望,太失望了,鸡血白打了,动员会白开了。

    但郭威的士兵们并不这样认为,仗可以不打,东西一定要抢。于是,乱军之中小皇帝死了,聂文进死了、郭允明死了……,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于是,城破了,抢东西了,该抢的都抢了,不该抢的也抢了。

    此时的郭威已经身不由己。他的士兵们都清楚地记着他在开战前的许诺,每个人都想着自己平ri在开封城里可望而不可即的钱、财,至于刘承佑,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自有旁人去收拾。

    开封,又一个千年古都,繁华世界,连耶律德光这样的蛮族酋长都舍不得下手的人间天堂,正面临着它自己子民的掳掠刀枪。只要再过片刻,它就会火光冲天,哀号遍地,满城都是空前亢奋四下乱窜肆意强抢的士兵,无数人都将家破人亡!

    ;

章节目录

纵横五代之赵匡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逍遥自在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逍遥自在01并收藏纵横五代之赵匡胤最新章节